c7电子娱乐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三十年光阴流转,苏州工业园区在一片泽国洼地中成长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城市的“面子”日新月异,“里子”也不断迭代升级。
三十年来,从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到近零碳园区创建,中新集团旗下中新绿发始终坚守“让园区更绿色”的初心和使命,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奋进。
基础设施先行—力解近“渴”之忧和燃“煤”之急
三星集团是首家落户园区的外资企业,第一次来园区考察就发现,地面上看上去波澜不惊,但基础设施管网已延伸至脚下。这都得益于“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先地下、后地上”、“道路与管网同时铺设”、“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园区开发建设先进理念。首期8平方公里开发区域超前实现道路、供水、供气、供电、供热、排污、排雨水、有线电视、通讯、土地平整构成的 “九通一平”,地面垫高和地下管网铺设平均每平方公里投入就约9亿元,远远高出同期国内其他开发区。
园区开发建设初期,基础设施源厂依赖于苏州主城区的配套,首期开发区的污水由苏州城东污水处理厂负责处理。在新西兰狮王啤酒制造商决定投资时,园区意识到需要拥有自己的水源和处理厂。
太湖取水口
园区自来水厂奠基
1995年8月,距离园区30公里外的太湖取水工程揭牌,拉开园区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源厂的建设序幕。
1997年12月,园区星港街自来水厂和第一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中新集团首任新方总裁曾士生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 他离任后曾喝到同事带来的园区生产的自来水,充分感慨“饮水思源”。
2009年,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投运,形成 “双通道、双处理终端”的安全处理模式;2014年,园区阳澄湖自来水厂投运,率先在苏州市实现“双厂双水源”的安全供水格局。目前,园区已实现供水能力6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50万吨/日,正在稳步推进15万吨/日污水处理扩建项目,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达到苏州市排放特别限值。
取水太湖的自来水厂(星港街),供水能力45万吨/日
覆盖园区的水务一体化体系
如果说水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用远水解决了近“渴”,而天然气的大规模应用则有力缓解了燃“煤”之急。
经过中新两国规划专家的科学论证,否定了焦炉煤以及石脑油再生油制燃气的方案,选择使用相对清洁的液化石油气作为气源。1995年,日供气3万立方米的气源厂建成,并于次年原址扩建两个容积1000立方米的球罐提升制气能力。
1996年建成的气罐(通园路)于2009年拆除
2004年,园区制气能力接近极限,历经73天奋战,在全市率先完成天然气置换,正式进入管道天然气时代,高耗能、重污染的燃煤小锅炉大量淘汰,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园区已投运胜浦、港华、唯亭、车坊四座天然气高中压调压计量站及一座一级门站,形成“4+1”供气格局,年供应能力达到4亿立方米。
燃气车坊基地兼具高中压调压站LNG气源站及服务网点功能
2005年、2013年,以天然气为燃料的蓝天热电、北部燃机热电联产项目先后投运,4×180兆瓦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机组年发电60亿千瓦时、供热600万吨,取代以重油为燃料的第一热源厂(吉宝供热厂)和以煤为燃料的跨塘热电厂,供应园区25%的电力和80%的热能,助力园区成为国内最大的清洁能源利用国家级开发区。
2017年9月7日,园区站南、312国道边的跨塘热电厂被彻底拆除
位于园区北部的北部燃机厂
2010年,月亮湾能源中心建成投运,为科教创新区核心区集中供热、供冷,在热电联产的基础上实现热冷联产的能源梯级利用,园区从“九通一平”进入局部“十通一平”(供冷)时代。
月亮湾能源中心
基础设施源厂和管网的日益完善和安全稳定运行,进一步扩大了园区招商引资的承载空间、优化了项目服务的配套体系,加速了产业的聚集发展。以三星、哈里斯、超微、日立为代表的半导体企业,以格兰索、礼来为代表的医药化工企业,以艾默生、格兰富为代表的精密机构企业先后落户园区。
从苏州工业园区公用事业总公司(中新绿发前身,1994年成立)、苏州工业园区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1996年成立),到苏州工业园区市政公用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02年组建),公司主体历经整合,深度参与水、电、气、热等公用事业的投资建设和营运管理,与香港中华煤气、协鑫、苏伊士、远大等国内外行业知名企业先后成为合作股东。2007年,更名为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市政公用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强化“中新”品牌赋能。2024年,更名为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有限公司(中新绿发),坚持践行中新集团“以绿为核”的发展理念,持续为园区130万常住人口、万余户企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绿色低碳公用事业服务。
生态环境优先——最大化利用和最小化排放
通过借鉴新加坡和国际先进城市的规划建设经验,园区在基础设施规划中确立了“环境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以“污染综合预防、资源能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最小化”为目标,持续推动生态园区建设。
自1994年开发建设到2008年,园区污水处理量从8000吨/日增至20万吨/日,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从日均数吨增至日均200余吨。直接焚烧、绿化用肥、临时堆放、卫生填埋等措施都不能彻底解决污泥的出路问题。加上2008年开始建设的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预期投运后污水处理量将提升至35万吨/日,污泥处置的压力进一步放大。
园区第二污水厂建设时对8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进行了精心保护
当时,行业“重水轻泥”现象比较普遍,但园区却将解决污泥处置问题纳入“生态优化行动计划”。2009年,中新绿发和法国苏伊士集团共同投资建设污泥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项目。一、二期工程分别于2011年4月、2016年6月竣工投运,处理能力500吨/日,园区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实现日产日清基础上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
污泥处置项目车间
污泥干化厂和东吴热电厂、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形成了产业协同“铁三角”。污泥干化厂利用东吴热电厂的余热蒸汽干化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市政污泥,将污泥含固率从20%干化至70-90%后送至东吴热电厂与煤掺烧发电。
餐厨垃圾处置厌氧发酵罐
2018年,随着园区餐厨及园林绿化垃圾处置项目、垃圾中转站项目相继建成投运,“铁三角”变成“七星连珠”,占地723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1.0版)崭露头角。园内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厂、有机废弃物(餐厨及厨余垃圾)利用厂、有机废弃物(绿化垃圾)利用厂、垃圾中转站、热电厂、天然气接收站等七个基础设施,构建了以“污水处理——污泥处置/有机废弃物处理——热电联产/生物天然气利用”为核心,各设施有机互联,互为能量和原料提供者、互为废弃物处理者的循环产业链。
以“产业协同、循环利用”为特色的苏州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
截止2023年底,产业园累计处置湿污泥约152万吨,产生干污泥约31万吨;累计处理餐厨垃圾65.5万吨,绿化垃圾1.08万吨,生产毛油1.88万吨,生物质天然气2990万立方米;累计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3.8万吨。
2017年,园区污泥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项目获评国家发改委第三方环境治理典型案例。2019年,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重点案例助力苏州工业园区入选生态环境部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试点项目。2023年,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江苏省绿色低碳项目亮相世界气候大会。
2024年5月9日,中新绿发董事长肖建忠向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杨震介绍循环经济产业园。
“双碳”目标引领——绿色减排走向(近)零碳
作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碳达峰试点(苏州工业园区)实施方案》中提出“建立低碳可靠能源供给体系,积极开展光伏项目建设,支持新型储能建设运营,推动供热系统低碳发展。”
2022年,中新绿发进一步明确绿色发展方向,在持续提供优质公用事业服务的基础上,聚焦绿色发电、绿色减排、绿色服等绿色业务,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园区绿色发展服务商。已为TCL华星光电、华兴源创、矽品科技、博格华纳、康美包、现代工业坊等一批园区企业和载体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通过能源端进行绿色减排,助力博格华纳等创建绿色工厂。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助力博格华纳创建“绿色工厂”
中新绿发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题,对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展绿色升级,通过一批绿色低碳项目的实施,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持续降低碳排放,创建近零碳基础设施示范区。
苏州规模最大的“光伏+污水处理”项目助力园区污水处理绿色低碳化
分布式光伏
2023年,污泥干化厂0.8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并网,年发电量约80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76吨。2024年,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5.72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并网,年发电量约581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86吨。东吴热电厂、餐厨垃圾处置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中。
苏州新能50MW/100MWh储能项目
储能
2024年,位于东吴热电厂区内的苏州新能50MW/100MWh电网侧储能项目并网,每年可提供近5000万千瓦时顶峰供电,为苏州工业园区电网调峰、调频、事故应急响应处理,推行“源网荷储”一体化能力建设、优化能源配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压差发电
车坊燃气基地拟创新采用压差发电技术,利用天然气调压过程中的弃压能量差发电,预计年发电量150万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00吨/年。
中水回用
第二污水处理厂正在新建中水管网,经管道输送至桑田岛区域的苏州东站综合能源站和苏州实验室等,作为低位能源通过水源热泵技术实现绿色低碳供能,输送至华为公司用于绿化用水,最终用于河道清洁,实现生态效益。
油改电
园区现有50辆柴油动力餐厨垃圾收运车在各商场、餐饮企业、食堂、社区等地和餐厨垃圾处理厂穿梭往返,收运车“油改电”及配套充电桩项目已在谋划中,以电动车替代柴油车实现绿色运输。
三十年来,中新绿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理念的探索、创新和运用,站在新的起点上,高质量赋能园区绿色发展的目标更明确、信心更充足。
未来,中新集团将坚持以绿为核,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聚焦绿色发电、绿色减排、绿色服务,助力园区绿色发展。